南洋女子中学《2019初级创作课程》
指导老师:尤今
鱼圆面摊阿姨
吴欣豫(中一)
一碗鱼圆面在我的童年常常出现。一个个饱满的手工鱼圆沾满了甜酱,弹性十足。面煮得刚刚好,吃起来 “赤溜溜”。 猪油炸至酥脆,让我“咔嚓咔嚓”不停,齿颊留香。这一碗鱼圆面是在我成功考完试时,一个简单的庆祝餐,在我情绪低落时能让我心情开朗。
这一碗能控制我的心情的鱼圆面的厨师,就是在大巴窑的松记鱼圆面摊老板娘。
阿姨额头上有几根长长的 “地铁线” ,像毛毛虫的眉毛下有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绯红的脸总是绷着。阿姨看似干干粗粗的一双手总是忙着干活。阿姨手里有时拿着鱼茸,快速地挤出形状不一的鱼圆,有时手里拿着漏筛,在面煮得烂熟前及时捞起。由于长时间在摊里窜来窜去,做各类的杂工,系在腰间的毛巾被汗水反复的弄湿。阿姨没有一刻真正停下来好好休息,总是在空档啜一口咖啡,又去准备材料了。不管多忙,阿姨也不慢半拍地端上一碗让人啧啧称奇的鱼圆面。
第一次见到阿姨时,她板一张着“扑克脸” ,即便问顾客想吃什么时,也不微笑。即使笑了,也是十分僵硬的。因此,小时候的我对阿姨没好感。长大了,和阿姨多接触后,才发现阿姨其实并不冷漠。
我常常看到阿姨在老爷爷老奶奶的鱼圆面里加料。除了加多一些面以外,还会加鱼圆。她为了让这些独居老人感受到人间的温情,才会这样做的。
还记得自己第一次端面时,八岁。我小小的手像捧着整个世界一样,缓缓地把面端去桌子。路途中,不小心踩到了水摊而往前扑,面也撒了一地。眼泪顿时夺眶而出。阿姨见状,把我扶起,嘴里说:“啊哟,你怎么那么不小心,面都不能吃了啦!阿姨再煮一碗给你,你等一下哦!”就跑回面摊煮了多一碗色香味俱全的面给我。
有一次,考试成绩不理想,我大感失望。父母知道我爱吃鱼圆面,便带我到松记吃面。面端上桌后,我一眼就看到碗边贴的字条。字条上草草的写着“希望这碗面能让你笑一个!”阿姨还在字条上画了一个微笑符号。心思细腻的阿姨竟然观察到我一反常态,写下了给予支持的话。阿姨还在碗底下加了鱼圆!这让我看见阿姨温馨的一面。吃完面后,我的心情好了许多。
我从阿姨的身上也学到了不少。阿姨做事干净利落,毫不马虎,无论多忙,也会不会搞错顾客点了什么,效率极高。
阿姨表面上冷冰冰,但慢慢了解她后,才发现她犹如洋葱。必须剥掉一层层的皮,让自己的眼睛因为辛辣而流泪才能知道她的一片真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