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校园网——5G教育春风化雨

【大脑内的语言战争】

       虽说学习语言的能力与造诣,往往因人而异,其中的苦乐与难易,也如鱼饮水,冷暖自知。然而,一般人倘若错失了少儿至青少年期一生中学习语言的黄金时段,待成年之后想要亡羊补牢,恐怕为时晚矣。这可从一般成年人学习新语言时,往往事倍功半,处处碰壁,饱受攀越陡峭学习曲线之苦的普遍存在现象得到验证。

       再者,近年来大脑神经语言学界也陆续发现,绝大多数人的大脑只能选择一种自己最得心应手的语言作为主导,其余的语言,一概只能靠边站,充当附属角色。这与用惯右手的人无法用左手替代提笔写字、画画和打球的情况,颇有异曲同工之妙。

       年幼时,当大脑首次大量接触并接受了某一种语言系统表情达意的规范格式,如语音声调、字序排列和书写符号等,该语言听说读写的方式与规则,便迅速入驻与盘踞大脑语言体系。一旦基层工作部署妥当,该语言入主中原后,对于后来的语文(无论是母族语言,或是外语),非但没有表现谦让的风度,还处处显露打压排挤之霸气。倘若再加上一些文化、种族、信仰的偏见,以及政治意识形态的推波助澜,情况就更加不可收拾。因此,主导语言与附属语言在脑中共存的关系,可说是抗争多于和睦,排挤多于互助。

       成年后在语言条件优越的大环境中学习第二语文(如华人旅居美国学英语)尚且不易,如果是在语言条件先天不足后天又欠佳的小环境中,挣扎着学习外语(如印度人在新德里学华语),便不幸应验了诗仙李白所形容的蜀道光景:“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可见为孩子在少年期奠下扎实的双语基础和协助成年人攻克语文学习难关,是语文教育急需打通的任督二脉。

——————————————-

延伸思考线

1.你可曾察觉不同语言在你脑中发生冲突的现象?
2.如何防止不同的语言在脑中发生冲突?
3.作者在总结时指出,“为孩子在少年期奠下扎实的双语基础和协助成年人攻克语文学习难关,成了语文教育急需打通的任督二脉”。你同意吗?你有什么建议?

相关文章